睪丸癌是一種惡性細胞,通常在單側睾丸組織中形成病變,雙側睪丸癌只佔1至2%
睪丸是陰囊內的成對的蛋狀腺體(陰莖下方的鬆弛皮膚囊袋內),藉由精索聯繫著陰囊部。精索內富含了血管和神經組織。睪丸為男性的生殖腺體其中的生殖細胞產生未成熟的精子,這些精子通過曲經管(小管)和較大的睪丸網進入表皮(睾丸旁邊的長盤管)。主要為精子成熟和儲存的地方。幾乎所有的睾丸癌都從生殖細胞開始。睾丸生殖細胞腫瘤的兩種主要類型為精母細胞瘤和非精母細胞瘤。
睪丸癌是睪丸細胞惡性轉變而成的癌瘤。由於睪丸是男人體內唯一具有生殖細胞的器官,因此它長出來的癌症也很特別。大多數的睪丸癌是由為生殖細胞衍生而來,在分類上可又分為精原細胞瘤 (Seminoma)及非精原細胞瘤(Non-seminoma兩種。前者是睪丸中之精原細胞(以後會分化成精子)長成,後者種類則是未成形的胚胎或胎盤之部分,有時可能含有牙齒,毛髮,軟骨,骨骼或消化道等組織。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於民國107年,睪丸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0.24%,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0.03%。
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20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33位。民國107年初次診斷為睪丸惡性腫瘤者共計277人,占男性生殖器官個案數的3.94%;當年死因為睪丸惡性腫瘤者共計15人。
266位睪丸惡性腫瘤個案中,經細胞學或組織病理證實者為266位,證實率為100.00%。組織形態分布,以精細胞瘤最多,占264位個案之50.75%。
睪丸癌的發生率因國家,人種或社會經濟環境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北歐國家比東方人多,白人多於黑人,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也較多。
睪丸癌的病因並不十分清楚。就先天因素而言,最有關的是隱睪症,發生睪丸癌的機率較正常者高10倍以上。通常指的是睪丸非正常發育或是無法下降到陰囊內正確位置的病患或患有隱匿症、睾丸非正常發育等。都會使男性睾丸癌的風險增加,需要密切追蹤。隱睪的位置可在肚子內、鼠蹊部及高陰囊區。
除此之外若有睪丸癌有少數有家族史。
篩檢是當一個人沒有症狀時,找出疑似的病例
研究顯示,利用篩檢找出那些傷害最小和受益最大的人。癌症篩檢主要是在早期發現(在癌症引起徵兆之前發現癌症)來幫助提高病人的存活率同時降低死亡率。對於某些類型的癌症,如果能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會有非常好的存活率。
睪丸癌目前並沒有標準與固定的篩檢方式
目前並沒有用於早期發現睾丸癌的標準或固定的篩檢方式。最常見的是由男性自己發現睪丸癌,有時是在偶然的情況或是在自我檢查中發現。而通常是在定期體檢中由醫師發現罹患癌症。
若進行自我睪丸檢查前,最好先作暖水浸浴或淋浴。因為熱力有助陰囊鬆弛,若有任何異常情況,會較易被發現。美國的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建議的檢查步驟如下:
沒有研究證實睪丸的自我檢查、醫師的定期檢查或在男性沒有任何睪丸異常前做的篩檢,能降低這個疾病的死亡風險,並且固定的篩檢也不會降低睪丸癌的死亡率。原因是睾丸癌通常可以在任何期別被治愈。及早發現睾丸癌更容易治療痊癒,若睪丸癌在尚未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時被診斷出來,則會採取低量的化學治療和手術治療,這會減少治療產生的副作用。
如果病人在定期身體檢查時發現在睪丸中有腫塊,可以進行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是癌症。有些檢查是有風險的,也可能會讓病人產生焦慮。
好發於青年及中年人兩個年齡層而且通常只有單側發生。通常醫師對於一個無痛性的睪丸腫塊會有高度警覺,因為惡性瘤的機會很大。睪丸癌的診斷最主要還是要靠詳細的身體檢查,如果發現睪丸呈無痛性的腫大就應懷疑,接著應接受陰囊超音波檢查,看看病灶是否來自睪丸內或副睪。進一步可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掃描來了解及確定腫瘤侵犯程度及期別,另外抽血檢驗癌症相關腫瘤標記測試,如絨毛膜性腺刺激素及甲型胎兒蛋白也有助於診斷及追蹤。
年齡分布:睪丸癌5歲前為未成熟畸胎瘤( Immature Teratoma)最多。5至17歲為一段空白期即發生睪丸癌的機率非常少。18歲後病理型態常是 混合型生殖細胞腫瘤( Mixed type germ cell tumors)最多精原細胞癌(seminoma)年齡較大比混合型生殖細胞腫瘤約大10歲。60歲以上的睪丸癌要小心淋巴瘤(Lymphoma)。
睪丸癌的理學和血液學檢查:
生理學和過去病史檢測:如腫塊或其他鄰近部位看起來是否為不尋常,有無腫脹或疼痛。患者的健康習慣和過去疾病治療的歷史。
超音波檢測:藉由高能聲波(超聲波)從內部組織或患部上反射併產生回聲,形成一個稱為聲像的組織的圖片,來判斷是否異常。
血清腫瘤標記測試:藉由血液樣本測量人體器官、組織或腫瘤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某種物質之程式。某些物質與特定類型的癌症有關,可從檢測血中特殊物質的多寡發現癌細胞成長曲線。這些被稱為腫瘤標記。以下腫瘤標記用於檢測睾丸癌:
睪丸切除術:通過腹股溝切口切除整個睾丸。在顯微鏡下觀察睾丸的組織樣本,以檢查癌細胞。(外科醫生不會通過陰囊切入睾丸以取出組織樣本進行活檢,因為如果存在癌症,此程式可能導致其擴散到陰囊和淋巴結中。如果發現癌症,細胞類型被確定即可擬訂計劃治療。
睪丸癌症分期主要以AJCC TNMS版本為主,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除了Tumor, Nodes, Metastasis等參數之外,還加入了血清腫瘤指數(serum tumor marker, S)。
T:T1為癌細胞侷限於睪丸及副睪且無lymphovascular invasion,T2為癌細胞侷限於睪丸及副睪但合併lymphovascular invasion或是癌細胞侵犯至tunica vaginalis,侵犯至精索為T3,侵犯至陰囊為T4。
N:N1為轉移之淋巴結小於或等於2cm,N2為2-5cm,N3為大於5cm。
M:M1a為非區域性淋巴結或是肺部轉移,M1b為M1a之外的遠處轉移。
S:S0指AFP,bhCG及LDH皆在正常值之內;S1指AFP上升但在1000 ng/ml之內或bhCG上升但在5000 mIu/ml之內或LDH上升但在正常值1.5倍之內;S2指AFP在1000-10000 ng/ml之間或bhCG在5000-50000 mIu/ml之間或LDH在正常值1.5-10倍之間;S3指AFP大於10000 ng/ml或bhCG大於50000 mIu/ml或LDH大於正常值10倍以上。
復發性睪丸癌:治療後又再度復發的癌症。癌症可能在治療後的2年內再發最多,在腹部復發最多。
一、組織分類
睪丸的惡性腫瘤類型可以區分為germ cell tumor(GCT)及non-germ cell tumor(NGCT)二大類,而NGCT較少見,比較著名的有Sertoli’s cell tumor及Leydig’s cell tumor,但就臨床治療觀點,可將GCT區分為兩大族群:
1 精原細胞癌(seminoma):佔病例的35%,這種瘤對於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及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均非常敏感有效。
AFP正常bhCG7至10%升高,多在100 mIu/ml 內。
2 非精原細胞癌(non-seminoma, NSGCT):NSGCT對於放射線治療(radiotherapy)不敏感,化學治療(chemotherapy)敏感,以手術及化學治療為主。
NSGCT的病理型態常是混和型
NSGCT的細胞型態又可分為:
胚胎細胞癌(Embryonal cell carcinoma): 佔病例的20% AFP與bhCG皆有可能升高,卵黃囊癌(yolk sac tumor),AFP升高bhCG正常。
畸胎瘤(Teratoma):AFP與bhCG皆正常,組織學上來自三種生殖層,常含有骨骼、軟骨、肌肉、脂肪、神經組織及皮膚等組織。
絨毛膜癌(Choriocarcinoma):少於1%,bhCG升高 混合細胞瘤(Mixed cell type):佔病例的40%,混合胚胎細胞癌、畸胎瘤,也可能是精原細胞瘤與其他細胞癌混合。
睪丸癌的治療要先以手術切除病側的睪丸,並且確定它是屬於精原細胞瘤或非精原細胞瘤,再針對有無後腹腔淋巴結腫大,及有無其他器官轉移來決定後續的治療,包括:以手術切除淋巴結,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等。精原細胞瘤對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療效都相當好。而非精原細胞瘤對放射線治療治療療效不是很好,以化學治療為主加上手術移除殘餘腫瘤。
對於早期精原生殖細胞瘤 多採用根除性睪丸切除術加上後腹膜放射線治療或做2次化學治療,約有95%可以治癒。晚期精原生殖細胞瘤以4次化學治療或再合併放射線治療,治癒率可達90%。對於早期非精原生殖細胞癌可採根除性睪丸切除術,對高危險群再發者如血管侵犯或病理組織不好者如胚胎細胞癌可再做2次化學治療,治癒率可達90%。對於晚期非精原生殖細胞癌可採根除性睪丸切除術,做完4次化學治療,如有殘餘腫塊再去手術。有殘餘腫塊可能是腫瘤、畸胎瘤或纖維化。是腫瘤可再做2次化學治療。
第一線的化學藥物為BEP(bleomycin, cisplatin, VP-16) ,第二線的化學藥物為VIP(VP-16,ifosfamide cisplatin) 。如效果不好,可嘗試Paclitaxol、Gemcitabin、Oxaliplatin 等藥物。或用高劑量化療搭配幹細胞移植。
復發型睪丸癌治療:
聯合化療。高劑量化療和幹細胞移植。但化學治療療效就無第一線的療效。外科手術去除病灶部位。
所有睪丸癌病患在接受治療後,前兩年每三個月追蹤一次,以後三年則每半年追蹤一次, 之後每年繼續追蹤,追蹤項目包括:檢查另一邊的睪丸、腹部及淋巴腺、胸部X光、抽血檢驗腫瘤標記及腹部骨盆腔電腦斷層等。治療後除定期追蹤,要注意治療後遲發的副作用。如精子數目減少造成不孕症、心臟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及產生另一癌症。
睪丸癌的預後
睪丸癌的預後相當良好,以精原細胞瘤而言,如果是第一期接受睪丸切除及放射線治療的話,五年存活率高達98%。非精原細胞瘤的第一期經治療後, 五年存活率高達96%,即便是已有淋巴腺或其他部位轉移,五年的存活率也有55-80% ,所以只要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治癒的機率是相當高的。
結論
雖然睪丸癌的治療在這幾十年中有著長足的進步,但仍有改善的空間。由於睪丸自我檢查是最好的「早期發現」措施,建議男性每月可在淋浴時進行一至二次睪丸自我檢查。
編審人員: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廖宗琦醫師
更新日期: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