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


 

簡介

暴露在石棉中與癌症的關聯

 

什麼是石棉?

石棉是六大礦物的總稱,它們以天然的纖維結晶形式存在於環境中,可以被分裂成薄而有彈性的絲,使用在商業和工業上。這些纖維具有耐熱、耐火和耐化學品,並且絕緣不導電。基於這些原因,石棉已被廣泛用於許多產業中,而在自然的環境中也發現了其他類似石棉的礦物,包括毛沸石。

石棉礦物的化學式是矽酸鹽化合物,表示它們的分子結構中含有矽原子和氧原子。

石棉礦物被分為兩大類:蛇紋石石棉和閃石石棉。蛇紋石石棉包括礦石的溫石棉,它具有可以編織的長而捲曲的纖維。溫石棉是在商業應用中使用最廣泛的 ,角閃石石棉包括褐石棉、陽起石、透閃石、角閃石、青石棉和等礦物。角閃石石棉具有筆直、針狀的纖維,比蛇紋石石棉的纖維更脆,製造上受到許多的限制(1,2)。

 

石棉使用在哪些地方?

自19世紀末以來,石棉在北美被開採出並使用於商業用途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的使用更是大大地增加(3,4)。從那時起,石棉被用於許多行業中,例如,建築和施工行業將其用於增強水泥和塑料,以及絕緣、屋頂、防火和吸音,造船業將石棉用於絕緣鍋爐、蒸汽管道和熱水管道,汽車業將石棉在於汽車刹車板和離合器片。石棉還被用於天花板和地板磚;油漆、塗料和粘合劑;以及塑料。此外,在含有絕緣材料的蛭石園藝產品和一些含有滑石粉的蠟筆中也發現了石棉。

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禁止牆壁的修補劑和燃氣壁爐中使用石棉,因為這些產品中的石棉纖維可能在使用過程中釋放到環境中。此外,吹風機的製造商也在1979年自動停止在其產品中使用石棉。1989年,美國環境保護局(EPA)禁止了所有新用途的石棉;但是在1989年前使用的用途仍是被允許的。環境保護署還制定了法規,要求各學校單位檢查建築物中是否存在損壞的石棉,並通過去除石棉或包裹石棉來消除或減少對居住者暴露在石棉之下 (2)。

2000年6月,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指出,兒童使用的蠟筆中,會接觸到石棉纖維風險極低,並美國的蠟筆製造商們同意從其產品中去除使用滑石粉成份。

2000年8月,美國環境保護局(EPA)進行了一系列檢測,以評估消費者因接觸受石棉污染的蛭石而產生不良健康影響的風險。環保局得到的結果是,接觸某些蛭石產品中的石棉,對健康危害的風險是極小的,然而環保局建議消費者要降低暴露在蛭石使用過程中所產生的粉塵量,減少在園藝活動中偶爾使用蛭石所帶來的低風險。明確來說,環保局建議消費者在戶外或通風良好的地方使用蛭石;在使用時保持蛭石潮濕;避免將蛭石的灰塵沾到衣服上帶回家中;並使用不易產生灰塵的混合盆栽土壤(2)。

上述法規和其他行動,加上大眾對石棉所產生健康危害的廣泛關注,使得美國的石棉使用量逐年顯著下降。1973年,美國國內的石棉消費量約為80萬3千公噸,但到2015年已降至約360公噸(3,5)。

 

健康的危害

 

暴露在石棉中對健康產生那些危害?

人們可能會在工作場所、社區或家中接觸到石棉,如果含有石棉的產品受到某些因素的影響,會讓微小的石棉纖維釋放到空氣中,當石棉纖維吸入體內,它們可能停在肺部中,並在停留在那很長的時間。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纖維積累起來,會導致成疤痕和發炎,從而影響呼吸並導致嚴重的健康問題(6)。

石棉已被美國衛生與服務部(HHS)、美國環境保護局(EPA)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已知的人類致癌物(一種會導致癌症的物質)(2,3,7,8)。根據IARC指出,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石棉會導致間皮瘤(一種相對罕見的胸部和腹部薄膜癌症),以及肺癌、喉癌和卵巢癌(8)。事實上,人們認為大多數間皮瘤是由於接觸石棉造成的(9),有限的證據顯示,暴露於石棉中與增加罹患胃癌、咽喉癌和大腸癌的風險有關(8)。

暴露於石棉中還可能會增加罹患石棉肺(一種影響肺部的發炎的疾病,會導致呼吸短促、咳嗽和永久性肺損傷)和其他非惡性肺和胸膜疾病的風險,包括胸膜斑(肺周圍膜的變化)、胸膜增厚和良性胸腔積液(肺部內襯薄層組織和胸腔壁之間的異常液體聚集)。儘管胸膜斑不是肺癌的前兆,但有證據顯示,因接觸石棉而引起胸膜疾病的人可能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2,10)。

毛沸石(Erionite)也被IARC(8)和HHS(3)列為已知的人類致癌物,但它目前不受美國環保局(EPA)列管。

 

疾病的風險

 

哪些人會有罹患石棉相關疾病的風險?

每個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多少都會接觸到一些石棉,空氣、水和土壤中都存有含量很低的石棉。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會因為接觸到它們而生病,那些因接觸到石棉而生病的人,通常是經常會接觸石棉的人,最常見的是在工作中直接接觸材料或在環境中會大量接觸到石棉。

自1940年初期以來,數百萬美國工人暴露於石棉中。石棉纖維對健康的危害已在造船業、石棉開採和磨粉、石棉紡織品和其他石棉產品的製造、建築業的絕緣工作以及其他各種行業中造成暴露於此中的工人傷害。拆除工人、灰泥板拆除工人、石棉拆除工人、消防員和汽車工人也可能接觸到石棉纖維。評估汽車修理工因刹車維修時所接觸到石棉產生的癌症風險,此方面研究很有限,但總體證據顯示沒有安全的石棉接觸等級(3,8)。經由政府的規定和改善工作步驟,今天的工人(以前沒有接觸過那些環境的工人)面對的風險可能比過去接觸過的工人要小。

曾經參與過2001年9月11日紐約市世界貿易中心(WTC)攻擊事件現場的救援、恢復和清理工作的人是另一群有可能罹患石棉相關疾病風險的人。由於世貿中心北塔的建造過程中使用了石棉,當該大樓遭到攻擊時,數百噸的石棉被釋放到大氣中。風險最大的人包括消防員、警察、醫護人員、建築工人和在於地面廢墟中工作的志願者。其他面臨風險的人包括靠近世貿中心大樓的居民和在附近學校上學的人。需要對這些人進行後續長期的身體健康追蹤,以確定暴露在這種環境的影響(11)。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這些人所出現的任何症狀都可能是接觸與石棉以外的瓦礫成分有關。

儘管很明顯的是,暴露於石棉下的健康風險會隨著暴露量的增加和長時間的暴露而增加,但調查人員已在僅有短時間暴露的人身上發現了與石棉有關的疾病。一般來說,那些罹患與石棉相關疾病的人在接觸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任何生病的跡象,與石棉相關疾病的症狀可能需要10到40年或更長時間才會出現(2)。

一些證據顯示,大量暴露於石棉的工人其家人會增加罹患間皮瘤的風險(12)。風險被認為是來自於工人的鞋子、衣服、皮膚和頭髮上的石棉纖維帶到家中所造成的,為了減少接觸暴於石棉中,聯邦法律制定了工作場所的規範,以限制石棉因那些方式被帶回家的可能性,一些員工會被要求在下班前洗澡和換衣服,他們的便服也會放到工作場所的一個單獨區域,或在家裡將他們的工作服與其他衣服分開清洗(2)。

在居住在石棉礦附近,不是因職業而暴露到石棉的人中,也發現了間皮瘤病例 (12)。

 

危險因子

 

哪些因子會產生增加石棉相關疾病的風險?

下列一些因子能幫助確認石棉暴露對於個人的影響,包括:

  • 劑量(一個人暴露在多少量的石棉之下)
  • 持續時間(一個人接觸時間有多長的時間)
  • 石棉纖維的大小、形狀和化學成分
  • 接觸的來源
  • 個人風險因子,如吸菸和之前就存在的肺部疾病
  • 遺傳因子,如:BAP1的生殖系突變 (13)

 

儘管所有的石棉物質都被認為是有害的,然而不同種類的石棉纖維可能會與不同的健康風險有關。例如,一些研究的結果顯示,閃石類的石棉可能比白石棉(chrysotile)更有害,特別是會增加罹患胸腔間皮瘤的風險,因為它們往往會停留在肺部更長的時間(1,2)。

 

吸菸會增加風險嗎?

許多研究顯示,有吸菸的人和同時會接觸石棉是特別危險的。同時接觸石棉的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比單獨石棉和吸菸的風險加在一起還要大(3,6),證據顯示,戒菸將減少暴露于石棉的工人罹患肺癌的風險(4),同時吸菸與暴露於石棉中似乎並不增加罹患胸腔間皮瘤的風險(10)。

然而,在工作中的任何時刻接觸到石棉或懷疑自己可能接觸過石棉的人,都不應該吸菸。

 

症狀

 

如何發現與石棉有關的疾病?

在工作中,通過環境,或在家中因為家庭接觸與(或懷疑自己接觸過)暴露於石棉纖維的人,應該告知醫師他們的接觸史以及是否出現任何症狀。石棉相關疾病的症狀可能在接觸後幾十年才會出現,非常重要的是,如果您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請醫師幫您做檢查:

  • 呼吸急促、喘或聲音沙啞
  • 持續的咳嗽,並隨著時間進展會越來越嚴重
  • 肺部咳出的痰(液體)中會有血絲
  • 胸部疼痛或胸悶
  • 吞咽困難
  • 頸部或面部腫脹
  • 食慾降低
  • 體重減輕
  • 疲勞或貧血

 

醫師可能會建議您做一個詳細的身體檢查,包括胸部X光和肺功能檢查。胸部X光是目前用於檢查與石棉相關疾病最常進行的一項檢查,儘管胸部X光不能檢查出肺部的石棉纖維,但它可以幫助辨識任何因接觸石棉而導致的早期肺部疾病的徵兆(2)。

肺部切片是確認接觸石棉最準確的檢測,它在通過手術切除部分的肺部組織,檢測出微小的石棉纖維(2)。與切片相比,支氣管鏡檢查是一種較小的侵入性檢查,它可以沖洗肺部發現石棉纖維物質(2)。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檢查無法確定一個人可能接觸到多少的石棉量或是否會產生疾病,石棉纖維也可能在尿液、分泌物和糞便中被檢測出來,但這些無法確定一個人的肺部可能有多少石棉量(2)。

 

文獻資訊

  1.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Public Health Statement for Asbestos. September 2001. Retrieved April 18, 2017.
  2.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Toxicological Profile for Asbestos. September 2001. Retrieved April 18, 2017.
  3.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Asbestos. In: Report on Carcinogens. Fourteenth Edition.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National Toxicology Program, 2016.
  4. Ullrich RL. Etiology of cancer: Physical factors. In: DeVita VT Jr., Hellman S, Rosenberg SA, editors. Cancer: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Oncology. Vol. 1 and 2. 7thed.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 2004.
  5. U.S. Geological Survey.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January 2016: AsbestosExit Disclaimer. Retrieved April 18, 2017.
  6. Agency for Toxic Substances and Disease Registry. Health Effects of Asbestos. Retrieved April 18, 2017.
  7.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Health Effects Assessment for Asbestos. September 1984. EPA/540/1-86/049 (NTIS PB86134608). Retrieved April 18, 2017.
  8.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 to Humans. Arsenic, Metals, Fibres and DustsExit Disclaimer. Lyon (FR):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2012.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No. 100C.)
  9. Robinson BM. 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A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Annals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2012; 1(4):491–496.
  10. O’Reilly KMA, McLaughlin AM, Beckett WS, et al. Asbestos-related lung diseas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7; 75(5):683–688.
  11. Landrigan PJ, Lioy PJ, Thurston G, et al.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disaster.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04; 112(6):731–739.
  12. Goldberg M, Luce D. The health impact of non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asbestos: What do we know? European Journal of Cancer Prevention 2009; 18(6):489–503.
  13. Testa JR, Cheung M, Pei J, et al. Germline BAP1 mutations predispose to malignant mesothelioma. Nature Genetics 2011; 43(10):1022–1025.

 

資料來源:“Asbestos Exposure and Cancer Risk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科 呂宜興醫師 協助校稿
更新日期:2022/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