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

 

口腔癌是一種惡性(癌症)細胞在口腔中形成的疾病

口腔包括以下:

  • 舌頭的前三分之二
  • 牙齦
  • 頰黏膜(臉頰的內側壁)
  • 嘴部的舌下部位
  • 硬顎(嘴巴的頂部)
  • 臼齒後區(智齒後面的小區域)

(圖片來源:癌症圖說-人體口腔解剖構造圖)

 

大部分唇癌和口腔癌都發生在鱗狀細胞中,這種薄而扁平的細胞在嘴唇和口腔內側,被稱為鱗狀細胞癌。隨著腫瘤的生長,癌細胞會擴散到更深的組織中,鱗狀細胞癌通常發生在不會脫落的白色斑塊。

口腔癌也被歸類為廣義頭頸部癌症的一種,在台灣是頭頸癌最常見的。

 

資料來源:

“Oral Cavity, Pharyngeal, and Laryngeal Cancer Prevention
–Patient Versi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口腔癌是台灣男性25到44歲的頭號癌症,禍首就是檳榔,雖然最近五年國內嚼食檳榔率有下降趨勢,不過還是遠不及口腔癌的威脅!調查發現,國內口腔癌發生率五年內增加了30%,死亡率成長了25%,主要是因為接受口腔篩檢的人偏低,提醒紅唇族與癮君子,定期接受檢查才能預防勝於治療。

民國107年,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7.04%,當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6.20%。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4 位、女性為第15 位;死亡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4位、女性為第16位。民國107年初次診斷為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者共計8,170 人;當年死因為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者共計3,027 人。

口腔癌中以舌癌和頰癌最常見,兩者約佔口腔癌的90%左右,其中舌癌約有六成,舌癌的治療效果遠不及頰癌,使得口腔癌的五年存活率節節下滑。目前口腔癌佔十大癌症的第五位,男性第四位,而且呈百分之十的比例成長,其中貢獻病例最多的也是舌癌。

 

口腔癌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的關係,尤其嚼食檳榔、抽菸與喝酒,更是主要的危險因子。

 

一、嚼檳榔:

臺灣地區和西方國家在罹患口腔癌的危險因素中最不同的一點就是嚼食檳榔。在口腔癌病人中約有88的個案,有長期嚼食檳榔的習慣。檳榔俗稱「菁仔」,其中所含的“檳榔鹼”是個危險的致癌原,而與檳榔一起添加的生碳(俗稱石灰)更是一個促進細胞變成癌症的主要因子。

 

二、抽菸:

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顯示,抽菸也是造成口腔癌的元兇之一,長期使用罹癌的風險更是大,還有報告顯示抽煙斗的人更是特別容易罹患唇癌。

 

三、喝酒:

酒精會對口腔的細胞產生慢性刺激而導致細胞變性,也可能造成營養不均衡而使免疫力下降。已有可靠的研究發現慢性及大量使用酒精的人,會增加罹患口腔癌的危險。

 

四、其他:

咬合不正的牙齒或是不適合的假牙,若長期磨擦到周圍組織也容易造成口腔的病變。還有口腔衛生不佳、長期食用熱度過高的食物、維生素A的缺乏……等因素,也都有可能造成口腔癌。

 

細談口腔癌與檳榔

口腔癌和檳榔到底有沒有關係?是不是檳榔引起口腔癌?最近激起眾人的討論,甚至檳榔種植者和販賣檳榔業者的抗議,在此提供一些醫學上的數據及統計,以利讀者理性的思考。

先談口腔癌,口腔癌自從民國77年度進入十大癌症前十名後,病例數不斷的增加,而檳榔的種植面積從民國75年起年年呈倍數成長,消費量更是大幅增加。口腔癌患者的戶籍居住地以雲林、嘉義、花蓮、屏東及台東最多,而這些地區的檳榔種植面積及消費人口也最多,所以兩者間應該有關聯。

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得口腔癌相對危險性中,嚼食檳榔者為不吃檳榔者的四倍;若同時吸煙和喝酒,則危險度提高到25倍。高醫公衛學者統計有嚼食檳榔習慣為不吃檳榔者的28倍,喝酒加上檳榔提高為54倍,抽煙加上檳榔增加為89倍,合併抽煙、喝酒、檳榔三者更暴增為123倍。

吃檳榔會增加大腦的警覺度、全身溫度,促進交感神經興奮,但是如果使用過量就容易有心跳加速、氣喘和出汗的症狀。最重要的是長期咬嚼檳榔,使得口腔黏膜纖維化、變質,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全世界各國口腔癌都是以舌癌表現最多,只有台灣則是舌癌和頰癌一樣多,很難不聯想和檳榔沒關係!

檳榔中夾帶荖藤,比較夠味。不過荖藤含有致癌物黃樟素,相當危險。小白鼠餵食檳榔渣的動物實驗顯示第二代、第三代得到糖尿病機會較高,不像街坊稱道檳榔會降血糖。所以檳榔不僅增加罹患口腔癌的機會,也會增加其他疾病,如果能戒除,對健康一定有幫助;青少年不要好奇,輕易嘗試,以免後悔莫及。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雖然檳榔對健康危害的問題開始被重視,根據國健局統計,單就男性來看,檳榔嚼食率五年內下降9%,不過口腔癌發生率卻增加三成,死亡率也增加兩成五,主因就是認知仍不足,接受篩檢的人偏低,有不少病患到院就醫,已經是口腔癌晚期,治療很不容易。

口腔癌好發於45歲以上,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且以男性居多。口腔癌的癌前病變包括下列因素,所謂癌前病變本身並非真正的口腔癌,但長期的置之不理或刺激源仍存在時,最後發展成口腔癌的可能性非常高。

 

一、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

常見於頰黏膜,其次為月咢區。罹患部位之黏膜變白、變硬,使患者無法張大嘴巴,通常只能張開2~3公分,嚴重者甚至在1公分以下,導致攝食、刷牙、口腔檢查和牙科治療皆極為困難。此外,口腔內不時有刺痛、灼熱和乾澀的感覺,對辛辣、鹹、熱等食物極度敏感,及味覺減退而食不知味。

 

二、口腔黏膜白斑症:

常見於頰黏膜、舌、口底及唇角的白色斑狀病變,有一部份白斑會變成口腔癌。

 

三、口腔黏膜紅斑症:

常見於頰黏膜、舌的紅色病變,通常會合併有局部潰瘍或與白斑共存,有一部份紅斑會變成口腔癌。

 

四、疣狀增生或乳突瘤:

即口腔黏膜呈山丘狀隆起,表面高低不平。好發於頰黏膜或齒齦等部位,也是最易受到檳榔機械性和化學性傷害的部位。

 

口腔癌大致上的症狀如下:

  1. 不痛或不易癒合的傷口
  2. 異常腫塊
  3. 粘膜白斑症
  4. 嘴唇或口腔有慢性不癒合的潰瘍
  5. 嘴唇或口腔內部有腫塊
  6. 口腔黏膜有白斑或紅斑出現
  7. 口腔內任何一部份發生不明原因的出血、疼痛或麻木感
  8. 喉嚨感到有異物,久不癒的咽喉疼痛
  9. 吞嚥、咀嚼時感困難或疼痛
  10. 聲音改變
  11. 耳朵疼痛
  12. 牙齦腫脹造成假牙固定不良或不適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自我檢查

口腔癌的自我檢查方法,針對各部位口腔癌的臨床症狀照著鏡子,就可以做口腔自我的檢查,自我檢查方法如下:

1. 臉部的對稱性:
先看臉部左右是否對稱,包括表面皮膚及上下顎骨。

2. 唇:
檢查時以手將上下唇先後往外翻開,注意這部位每一個地方之顏色或某些 地方組織有異常情形如潰瘍或突起、白斑。

3. 牙齦:
檢查時將唇外翻,使牙齦部份露出,同時注意頰側及舌側,查看顏色是否異常,注意表面是否有硬塊、潰瘍、出血及不正常之牙齒動搖。牙齦癌常會造成牙齦組織之喪失與齒槽骨之暴露,甚至造成牙齒動搖,一般牙周炎較少造成潰瘍及表面壞死,牙齦癌常會疼痛,且刷牙時易造成流血,常以潰瘍形式存在附著牙齦上,並易侵犯齒槽骨,下顎骨比上顎骨發生率較高。若侵犯到神經時會有下唇感覺麻木的情形發生。

4. 頰黏膜:
頰部內側是口腔癌好發部位,表面常呈乳頭狀或潰瘍狀,接近咬合面處常容易被牙齒咬到。起初通常是以白班病變存在,癌病變部位有時會痛,有時會有燒著感,檢查時以兩手指頭將臉頰部稍微翻開,使此處口腔黏膜露出,因為此部位平常較易被遮住。

5.舌頭及口底部位:
檢查時先將舌頭伸出嘴外左右擺動,查看舌頭的活動性,應注意舌根或邊緣是否長了腫塊,然後將舌頭捲起查看舌腹面,看左右舌緣,口腔底部組織,還要用手指觸摸舌及口底部有無途起或變硬。舌部易是口腔癌常發生之處,且預後很差。舌癌出期常以小潰瘍表現,並逐漸向深曾及遠處侵犯使舌失去其正常之活動性,造成吞嚥及講話之困難。舌癌初期常表現疼痛症狀,隨著病程進展而疼痛加劇,甚至會傳導至頸部及耳部。

6.上顎:
檢查時站在鏡子前,將頭向後傾,口張開及可見到,應注意有無任何粗糙表面或突起。對抽煙者而言,此處為易發生口腔癌之處,起先多以白斑表現隨後再引發癌病變。

7.頸部兩側:
檢查時以手觸摸頸部兩側看有無硬塊,包括頸部各區之淋巴結。由於頸部有豐富之淋巴網路,因此癌細胞常意沿此造成局部之頸部轉移,頸部淋巴結會呈現無痛性腫大,質地變硬並附著於鄰近組織而缺乏彈性。除口腔癌外,中國人最好發的鼻咽癌也常表現此症狀。

如果在口腔中發現了有不正常的病變,可以找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斷。通常醫師會從懷疑有病變的的部位做切片送檢驗,再由病理科醫師以顯微鏡來確定是否有癌細胞的存在。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口腔癌的診斷不能單用看的,正確的診斷必要做「活體切片」,從病灶處取一小塊組織,在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癌細胞。若病理檢查確為惡性腫瘤,則通常要做一系列的全身檢查,以了解腫瘤侵犯及轉移的情形。全套的檢查包括:頭頸部電腦斷層攝影(CT scan)或核磁共振造影(MRI)、胸部X光攝影、全身骨掃瞄(Whole body bone scan)、腹部超音波檢查(Whole abdomen echo),必要時可再加驗血清腫瘤因子如:SCC,而正子造影合併電腦斷層掃瞄(PET-CT)則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可檢視早期轉移性之病灶。檢查這些項目主要是因為口腔癌最容易轉移的部位為肺部、肝臟及骨骼,藉由判讀這些資料才能訂定腫瘤的分期及治療計劃。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 耳鼻喉科 呂宜興 醫師

 

口腔癌的臨床分期除了靠視診、觸診外,有時需要藉助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才得以完整。口腔癌的分期視腫瘤的大小、頸部淋巴轉移與否、是否有遠端轉移來判斷。以口腔中最常見的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為例,視根據原發腫瘤的大小(Tstage)、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情形(N stage)、及是否有遠端轉移(Mstage)來決定腫瘤分期,腫瘤分期共分為四期。根據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最新分期方式(America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 Manu-al for staging of cancer,6th edition,2002),分期方式如下:

 

第零期:又稱原位癌,病變只局限在口腔黏膜上皮內。

第一期:病灶小於或等於2公分,沒有頸部淋巴結的轉移。

第二期:病灶大於2公分,但不超過4公分,也沒有頸部淋巴結轉移。

第三期:病灶大於4公分,或在病灶的同側頸部有一個轉移的淋巴結,但這個淋巴結不超過3公分。

第四期:以下任何一種情形都算是第四期

(1) 病灶已侵犯鄰近的組織(如:穿過骨外層,深入深層肌肉、上頷竇、皮膚等。)

(2) 頸部淋巴結轉移的數目超過一個(不論是在原發病灶的同側、對側或兩側都有),或是淋巴結已超過3公分。

(3) 已發生遠端轉移。口腔癌容易轉移到肺、肝及骨頭等部位,需特別注意。

 

延伸閱讀:前往癌症圖說→ 口腔癌 察看各分期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口腔癌治療依癌症分期的期別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原則上依下列方式治療,但醫師仍會依個別性選擇對患者較適合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口腔癌最主要的治療方式,其優點是可以直接切除病灶,對早期癌症的治療很有幫助。缺點是若切除的範圍較廣,也會造成病人外觀與功能上的損害。針對不同的期別,手術切除的範圍也有不同:

第一期:

為早期,治療以部分舌頭切除,也可加上預防性的合併化學治療。

第二期:

也屬於為早期,治療以部分舌頭切除,也可加上預防性的頸部淋巴腺廓清術,避免轉移,更能確定癌症分期。

第三期:

也稱為晚期,舌癌病灶如果超過4公分以上,合併齒齦、下巴骨侵犯或是頸部淋巴腺轉移。治療方法應趨積極,除了廣泛切除舌癌、根除性頸部淋巴腺廓清術、口腔缺損使用皮瓣修補、氣管切開術和放射治療等綜合療法。不幸的是,治療效果更並不理想,兩年存活率約六、七成而已,五年存活率約五成,也就是兩名病患僅有一名活超過五年。

第四期:

廣泛切除舌癌、根除性頸部淋巴腺廓清術、口腔缺損使用皮瓣修補、氣管切開術和放射治療等綜合療法。

復健:

張口練習及頸部運動。

手術治療的影響

手術切除後會對病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主要是看切除的面積有多大,及對切除區域其他器官功能有無影響而定。如果切除的只是口腔中的小腫瘤,像原位癌及第一期的病人,通常較不易造成後續的問題。但如果切除的面積較廣,像第三、四期的病人,可能因為要切除一部份的上月咢、舌頭或下巴,就會因此改變病人咀嚼、吞嚥或說話的能力;這類病人在術後有時需要藉由重建的手術來改善患者因手術而造成的生活不便,或做復健運動來幫忙受損器官的功能恢復。為補充營養的需求,再經手術後24~48小時的禁食之後,必須先行使用鼻胃管灌食,這種鼻胃管灌食以補充營養的方式,一般至少須維持1個月左右,直到口腔傷口癒合後,才可以漸進式方式由口進食。病人可在治療前,可與醫師充分討論術後可能面臨的外貌改變,了解醫師為你選擇的重建手術,並確認自己的需求,不至術後有太大的心理落差。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以往化學治療常常是在手術之後當作加強治療的一環,希望藉以降低復發率、改善局部的控制率和降低遠端轉移的機率。最近幾年,由於藥物的進步以及強調保留器官功能的前提下,很多患者接受放射線治療合併同步做化學治療,而獲得與手術治療差不多的療效。甚至對於局部非常大的腫瘤,也可考慮先給與化學治療(前置式,Neoad-juvant),將腫瘤縮小一些後再去開刀或施予放射線治療,也可達到縮小手術範圍與困難度的好處。

口腔癌常用的化學藥物,包括靜動脈注射的藥物有 5-FU, Cispla-tin,Bleomycin, Mitomycin-C, Methotrexate 等,以及口服的Ufur,Xeloda 等。另外,近幾年發展之新藥,例如 Taxol, Taxotere, Gemzar,Navelbine 等也具有優越的療效,只是健保並不給付使用於這個疾病。其中以 5-Fu 合併Cisplatin 的組合給藥用得最廣,除了本身具有的治癌效果外,兩者都可加強放射線治療的效果,因此最常被用來作為同步放射與化療的首選藥物。

 

化學治療的影響

一、造血功能降低

(1) 貧血:
由於紅血球負責將氧氣攜帶到身體各處,因此若紅血球太少,身體的組織可能會處於缺氧的狀況,我們稱此種情形為貧血。癌症的貧血可能是因為出血、溶血或是因為部分化學治療藥物所引起。應盡量多休息,限制活動量以減少體力消耗,可做一些較不費力的工作,多攝取含鐵質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肉類等,為預防頭暈發生,從坐或躺的姿勢站起來時,動作宜慢。

(2) 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為幫助流血部位的止血。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血小板,可能會造成流血不止、瘀青。應避免碰撞及受傷,刷牙時使用軟毛牙刷,不可用力擤鼻涕,禁服用含阿司匹靈或其他解熱鎮痛劑等。

(3) 白血球下降:
白血球細胞是保護身體抵抗外來的細菌感染,若白血球數目減少易被感染。應盡量多休息及攝取高蛋白、高熱量食物以及常洗手。白血球的正常範圍是4000~10000個/立方毫米(cell/mm3)。當顆粒性白血球數值介於1000~1500個/立方毫米時屬於輕度危險,必需進行保護性隔離措施,如戴口罩或減少出入公共場所;當介於500~1000個/立方毫米時屬於中度危險,仍需進行保護性隔離措施,如戴口罩或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二、毛髮皮膚反應:

有些化學治療藥物會對頭及身體的毛囊發生反應,而影響到毛髮的生長,掉頭髮是一種常見的副作用但不一定會發生,視藥物種類而定。剪短頭髮可使掉髮較不明顯、整理頭髮時動作宜輕柔;洗頭時選用中性洗髮精並以溫水清洗,若已產生禿髮可以佩戴假髮或頭巾、減少外出,若必須外出時應撐傘或穿長袖衣服,以避免色素沉著;可使用防曬乳液,以避免皮膚灼傷等。

 

三、口腔腸胃道的反應:

(1) 便秘:
造成便秘的原因可能是藥物、食量減少或活動減少的緣故。飲食上可多喝水、多吃高纖維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麥麵包…等。適度的運動,如每天固定散步30分鐘、腹部按摩…等,以促進腸蠕動。若嚴重時可依醫師的指示服用軟便劑。

(2) 腹瀉:
當化學治療影響到消化表皮黏膜時,可能就會導致腹瀉。緩解腹瀉方法如:進食清淡的液體食物以減輕胃的負擔;適當補充水份、少量多餐,牛奶或奶製品暫時不要服用,避免吃刺激或產氣食物如:豆類及甜食。

(3) 噁心嘔吐:
造成噁心嘔吐的原因為腸胃道黏膜細胞被破壞所致,但因藥物的不同,造成噁心和嘔吐的程度也不同,通常在化學治療前會先給予止吐劑,如傳統輔助性止吐藥物 Primperan;類固醇類如Rinderon、Decardron;或是5-HT3接受體的抑制劑類止吐藥如:kytril,Zofran;或是 Neurokinin-1 receptor的抑制劑 Emend。另外下列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噁心嘔吐感:如採少量多餐,避免用餐時攝取過多液體食物以防止飽脹感,避免吃甜食、油炸、高脂肪等食物,不要吃太熱或太冷的食物,細嚼慢嚥及放鬆心情,治療前避免一下子吃進過多的甜食與冷飲;宜採取清淡、不會太甜的飲食,避免接觸令人想吐的氣味如:油煙、香煙味等,飯後請不要立即躺下。

(4) 口腔黏膜炎:
化學藥物破壞口腔黏膜細胞,造成口腔黏膜受損甚至潰瘍,除了造成疼痛、吞嚥困難以外,也可能引起感染。由於化學治療期間免疫力會下降,一旦造成感染易導致後續的處理與治療的延長,甚至攸關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通常會給病患漱口藥水使用如:寶馬生加生理食鹽水、優點加上生理食鹽水或含有麻醉性藥水加上生理食鹽水等。一般日常生活應注意可食用較軟的食物如:冰淇淋、布丁。避免抽煙、喝酒及刺激性的食物,避免使用大量鹽份或酒精的漱口藥水,牙刷應選擇軟毛牙刷、使用醫師處方的漱口藥水、可使用護唇膏等。

 

四、性與生殖功能方面的反應:

化學治療會影響性功能嗎?答案是因人而異的,對某些人來說並無影響;有些人性慾會降低,而有些人卻和配偶更親近。有些人認為性這個時候不重要,在治療過程中若有這方面的問題,可以與醫護相關人員討論。
化學治療對生殖功能的影響:在男性方面,化學治療的用藥可能造成短暫性精蟲數目減少。而女性方面,某些化學治療藥物會造成生理週期不規則、停經或出現更年期症狀。改善化學治療中兩人性關係的方式:尋找資料,運用資源如:如找醫護相關人員討論此類問題;開放溝通管道:和關心你的人分享感受和需要;找出表達的新方法:如觸摸,改變姿勢等。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放射線治療

放射線治療是使用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並阻止其繼續生長,與手術治療一樣屬於局部的治療方式,它僅影響到治療部位的細胞,這放射線可能來自一台機器(體外放射線);它也可能來自放射性物質直接置入腫瘤內或腫瘤的附近治療(體內放射線)。

接受體外放射線治療,患者需每天到醫院門診進行治療,通常是一星期5天,持續6~7星期,這種治療過程的目的是將所需要的放射線量,分成每次小劑量的照射,以保護健康的組織,放射腫瘤科醫師也會依據個人的腫瘤情況來做更改治療時程。目前本院對於頭頸部腫瘤病人是使用所謂的IMRT治療,即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之簡寫,一般翻譯為「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其設計目的在於依據腫瘤本身形狀以及周邊組織相關位置,調節放射劑量分怖,以達到將高劑量區集中於腫瘤,並減少正常組織傷害之目標。

放射線治療的影響

口腔癌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大多在療程的2~3周左右開始出現,依不同的副作用,其恢復時間亦有所不同。
口腔黏膜的發炎反應:頭頸部癌接受放射線療法時的副作用以口腔黏膜改變最令人困擾,根據統計約有25~86的病人會歷經此問題,不僅影響到生理上的舒適及營養狀況,進一步會導致身體的感染及危險。因此及早執行正確的口腔護理,以減輕口腔黏膜發炎疼痛的不適症狀,才能提升生活的品質。由於放射線照射的範圍是在負責呑嚥的口咽腔黏膜,所以口腔的黏膜會呈現紅腫疼痛,通常必需到治療結束後2~4周,黏膜發炎才會消退。每位病人黏膜發炎的程度並不相同,少數病人在服用止痛藥後即可維持吞嚥動作,但大部份的病人則在止痛藥外,需改採軟質流質飲食,以減少黏膜的刺激;甚至有些病人可能嚴重到要以鼻胃管灌食,以免營養補充不足,而延長黏膜復原所需的時間。

 

一、口腔黏膜的照護:

為了減輕症狀,治療前就必須加強口腔衛生。在口腔清潔用具方面,選擇小頭、柔軟刷毛的牙刷配合含氟牙膏,並以美國牙醫學會公佈之貝式刷牙法,反覆做震動刷牙5~10次。漱口水以生理食鹽水最簡單易取,且接受度高具經濟效益,有助肉芽組織生成,只要規律執行口腔清潔程序,就可以降低黏膜的改變。口腔潰瘍嚴重時,可加強1~2小時執行一次漱口,每天至少檢查口腔粘膜一次,若發生潰瘍時則須及早處理,並且避免使用含酒精、過冷、過熱、酸性或辛辣食物,以免黏膜受刺激而加重不適的症狀。

二、唾液減少及口乾:

放射線治療範圍如果涵蓋唾液腺在其中,就會造成唾液腺功能的喪失,引起長期唾液減少及口乾的情形。必需增加水份的補充,也可以利用嚼食口香糖的咀嚼動作促進唾液分泌。必要時醫師會給予申請 Salagen 來促進唾液的分泌。

三、皮膚反應:

在治療期間也會引起治療區域的皮膚反應,通常在療程的5~6周出現,在照射範圍頭頸區域的皮膚呈現發紅,顏色變深,少數病人在下頸部或肩膀較嚴重,甚至引起皮膚破皮反應。

四、皮膚的照護:

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期間,照射部位皮膚應以清水沖洗或使用中性肥皂清潔或中性洗髮精洗頭,且避免在局部塗抹化妝品及過度日曬,以免造成局部皮膚反應加劇。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以下是一些新治療法:

●高分次放射治療Hyperfractionated radiation therapy

高分次放射治療是把放射治療的總劑量分成小劑量,每天給予多次的治療

●高溫療法Hyperthermia therapy

高溫療法是將身體組織加熱到高於正常體溫的方法,主要是破壞和殺死癌細胞或使癌細胞對放射線和某些抗癌藥物敏感度更高。

 

癌症病人可以考慮加入臨床試驗

對於一些病人來說,參加臨床試驗可能是最佳的治療選擇。臨床試驗是癌症研究過程中的一部分,臨床試驗是找出新的癌症治療是否安全、有效或優於現有的標準治療。

目前許多癌症的標準治療都從過去的臨床試驗中而來的,病人參加臨床試驗的有些會接受標準治療,有些會分配進入新的治療中。

參加臨床試驗的病人能幫助提升未來癌症治療的方式,即使臨床試驗結果沒有達到更有效的新療法,他們往往也回答了重要問題,並幫助推動研究往前進展。

 

病人可以在癌症治療開始之前、期間或之後加入臨床試驗

一些臨床試驗是收治以尚未接受過任何治療的癌症病人,有些臨床試驗則是收癌症治療後未好轉的病人,還有一些臨床試驗是為了阻止癌症復發或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的新的治療方法。

 

一、口腔傷口的照護:

口腔癌的手術與一般手術一樣,都可能有術後出血與感染的問題,所幸此處的血量充沛,傷口癒合的能力較好,感染機率不高。但前提是身體所需的營養必須足夠,才有良好的免疫能力。不過,傷口萬一真的出血,有時只是小小一條血管滲血,也必須進開刀房動手術止血,加上此處傷口周圍尚有唾液分泌,無法完全隔絕感染的傷口,有時還會形成廔管,口水會順著廔管滲到外面的皮膚來。因此必須要經常換藥,讓傷口維持乾淨,使之盡早癒合。

 

二、口腔的護理:

口腔內的異味是手術前後所必須面臨的問題。異味的產生是由於口腔分泌的黏液與蓄積的血液留滯在口腔內,此一蓄積的環境也是個適於細菌生長的良好環境。因此,執行良好的口腔衛生措施不僅能預防及消除臭味,也能有效的預防局部感染,並減少味覺的改變。在執行口腔護理時,需注意避免造成口腔粘膜損傷。

口腔照護的方式可以口腔棉枝沾生理食鹽水,輕輕移除沾黏在口腔黏膜或牙齦之血塊或口腔分泌物。若已結痂之痰或分泌物,可用稀釋過的三雙氧水或蘇打水加以沖洗。若仍有舌苔無法除去,可以用小牙刷輕輕刷洗,再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並吐出沖洗的食鹽水或由醫護人員用抽吸設備協助抽出,以維持口腔內的乾淨。若仍有異味,則可增加口腔照護的頻率,並請醫師評估黏膜狀況,必要時開立漱口水使用。

 

三、飲食注意事項:

口腔癌常因手術治療而影響進食狀況,營養攝取不足,常是患者體重減輕的主要原因,並且會造成免疫力的下降,因此必須改變食物的供應方式,才能獲得充足的營養。因手術後有鼻胃管留置的關係,在視覺上容易讓病人及家屬誤認為只可以進食牛奶類製品而以。一般來說,只要消化情形許可下,除了提供治療的飲食外,亦可給予如富含纖維及維生素之果汁飲品、過濾過之清粥、甚至去油之湯汁或雞精等食物。在食物的製備上建議應少量多餐,即每天約6~8餐次。當可由口進食時,不論正餐或點心應儘量採用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如絞肉、蒸蛋,小魚、豆腐或嫩菜葉、瓜類等,並以能儘量攝取各類食物為佳。此外若口腔仍有傷口則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以免引起疼痛,而以溫的、冷的食物為宜。此外也應避免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辣 椒、胡椒等。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一、牙齒保健

放射線合併化學治療,這類的病患常面臨的影響包括:接受治療後可能產生牙齦、牙周組織發炎,流血的狀況;也可能因為噁心嘔吐的不舒適,無法作好口腔的清潔,加速口腔衛生的惡化,另外放射線治療往往會直接對唾液腺造成傷害,導致唾液分泌量少且質地較綢,容易造成蛀牙,或是更嚴重的齒齦發炎甚至感染,所以大部份頭頸癌患者在電療前,必須到牙科做術前的評估,同時會給予病患做口腔的衛生指導,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刷牙及保健牙齒。
醫師也會幫病人做一個氟脫,讓病人在電療後每天晚上用氟膠來保健牙齒,讓唾液的酸性對牙齒造成的傷害能夠減低到最低。牙齒的組織沒被破壞,併發症自然能減少。

 

二、預後

以台灣各醫學中心的統計報告而言,第一期的口腔癌其治癒率與五年存活率可高達百分之80,第二期口腔癌治癒率與5年存活率約有百分之60以上,但是到第三期的口腔癌,5年存活率則僅約百分之40左右,而第四期的口腔癌五年存活率甚至會降到百分之20以下。由這些數據我們可以得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提高口腔癌患者存活率的唯一方法。若發現病灶應及早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三、追蹤

一、建議追蹤檢查時間與回診時間如下:
第一年:每一~二個月回診一次
第二年:每二~三個月回診一次
第三~五年:每三~六個月回診一次
大於五年以上:每六個月(半年)回診一次

二、追蹤檢查項目:
(1) 治療結束後第一個月:頭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或頭頸部電腦斷層檢查、甲狀線功能檢查。
(2) 治療結束後六個月:胸部X光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骨頭掃瞄檢查。
(3) 之後每年檢查:頭頸部核磁共振檢查或頭頸部電腦斷層檢查、甲狀線功能檢查、胸部X光檢查、腹部超音波檢查、骨頭掃瞄檢查。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戒菸

研究顯示,停止抽菸後,其罹患口腔癌、咽喉癌和喉癌的風險在5至9年內能降低一半(50%)。 在戒菸的20年內,他們罹患口腔癌、咽喉癌和喉癌的風險與從未吸菸的人罹患風險是一樣的。因此,即早戒菸就可以遠離口腔癌與頭頸部癌的威脅。

此外,早期的舌癌患者不僅治療方法簡單,病患住院時間短且輕鬆,治療效果也比較好。及早診斷,儘早治療在舌癌患者十分重要。一般民眾遇到口腔或舌頭有三至四週無法癒合的傷口,而且是在同一部位時應特別小心,尤其有嚼檳榔的習慣者,應盡快到醫院做切片檢查,以及早診斷治療。

 

資訊提供:馬偕紀念醫院癌症中心 呂宜興 主任

更新日期: 202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