睪丸癌篩檢
關於睪丸癌的基本資訊
睪丸癌是一種惡性(癌性)細胞在一側或雙側睪丸組織中形成的疾病。
睪丸是位於陰囊內的兩蛋狀腺體(陰囊是一個位於陰莖正下方的鬆弛皮囊),睪丸由精索固定在陰囊內,精索內還包含輸精管以及睪丸的血管與神經。
睪丸是男性的性腺,負責產分泌睪固酮與精子。睪丸中的生殖細胞會製造未成熟的精子,這些精子透過許多細小管道與較大的輸送管道進入附睪(位於睪丸旁的一條長而盤繞的管子),這是精子細胞成熟和儲存的地方。
幾乎所有的睪丸癌都源起生殖細胞,睪丸生殖細胞腫瘤主要分為兩種類型,精母細胞瘤(seminomas)與非精母細胞瘤(nonseminomas)。
睪丸癌是20至39歲男性中,最常被診斷的癌症
在台灣,根據民國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睪丸癌發生率的排名於男性為第18位,死亡率排名於男性為第32位,民國111年初次診斷為睪丸惡性腫瘤者共計317人,發生年齡中位數為30歲。
睪丸癌通常可以治癒
隱睪症(睪丸無法正常下降)是罹患睪丸癌的危險因子
任何會增加一個人罹患疾病機率的因素稱為危險因子,並非所有具隱睪症的位置是指睪丸未能正常下降至陰囊內,可能停留在胚胎發育時的後腹腔、腹股溝管或腹股溝下方等部位。隱睪症的睪丸位置取決於其下降過程中的障礙,最常見的位置是腹股溝內。
隱睪的可能位置:
腹股溝區: 約有 80% 的隱睪症患者,睪丸停留在腹股溝管內或腹股溝皮膚下方。
腹腔內: 部分患者的睪丸未能下降,仍留在後腹腔內。
異位性位置: 睪丸下降時偏離正常路徑,跑到腹股溝之外的異常位置,例如會陰部、大腿或陰莖上方等。
應對方法睪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
- 隱睪症
- 一個睪丸異常,例如睪丸過小並功能不全
- 睪丸原位癌
- 白人男性
- 個人或家族睪丸癌病史
- 克林斐特症(Klinefelter syndrome)
睪丸癌的篩檢
當一個人沒有症狀時,可以透過篩檢檢測來找出不同類型的癌症。
科學家會研究各種篩檢檢測,以找出危害最少、效益最大的檢測。癌症篩檢試驗目的是在確定早期發現(即在癌症導致症狀前發現),是否能幫助人們延長壽命,或降低因該疾病而死亡的機率。對某些癌症而言,若能在早期發現並給予治療,康復的機率會較高
專業診斷: 如果在陰囊內摸不到睪丸,應尋求泌尿科醫師協助,透過觸診或超音波檢查來確認睪丸的位置。
及早治療: 建議在嬰兒一歲左右進行手術固定,將睪丸移至陰囊內,以降低不孕及睪丸惡性腫瘤的風險。
追蹤檢查: 對於伸縮性睪丸(可自行下降至陰囊),建議每半年到一年定期追蹤癌目前並沒有標準或常規的篩檢項目
目前沒有專門針對睪丸癌的普遍性「篩檢」方案,但可以透過定期自我檢查和醫療診斷來早期發現異常。方法包括:在洗澡時檢查睪丸是否有硬塊、腫脹或疼痛,並尋求醫生進行理學檢查和超音波檢查;同時,血液中的腫瘤標記(如 AFP 和 β-hCG)也可用於輔助診斷。
睪丸癌的自我檢查:
時機: 建議在洗澡時進行,陰囊放鬆時較易檢查。
步驟:每次檢查一個睪丸,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握住並轉動,感覺是否有硬塊、大小、形狀或觸感是否有變化。
輕觸陰囊後方,辨識精索(感覺像軟管),檢查過程中留意是否有任何疼痛部位。換另一個睪丸,重複以上步驟。
醫療診斷與檢查項目:
理學檢查:醫師會詢問病史並進行身體檢查。
超音波檢查:用於診斷硬塊是否為腫瘤。
血液檢查: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記,
包括:甲型胎兒蛋白 (AFP)、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 (β-hCG)、乳酸脫氫酶 (LDH)。
資料來源:
土城長庚醫院主治醫師 廖宗琦協助校閱
更新日期: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