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


 

有哪些方法可以篩檢出大腸直腸癌?

目前已經有一些篩檢能幫助醫師在人們出現症狀之前發現大腸直腸癌,而此時是較容易治療的階段,一些檢測還允許在腺瘤和瘜肉轉變成癌症之前就將其切除。也就是說,大腸直腸癌的篩檢除了能早期發現癌症之外,還可能是一種預防癌症的方式。

以下是「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認可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法:

  • 糞便檢查: 瘜肉和大腸直腸癌都會出血,糞便檢查可以找出肉眼看不到糞便(大便)中的微量血液。(糞便中的血也可能是非癌症的情況,如痔瘡)。

 

目前,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三種類型的糞便檢查來篩檢大腸直腸癌: 化學法 糞便潛血(guaiac法,gFOBT);免疫法糞便檢查(fecal immunochemical,或免疫化學法)(FIT,也稱為iFOBT);以及糞便DNA檢查(multitargeted stool DNA testing,也稱為FIT-DNA)。在這些檢查中,病人會拿到一個試劑盒收集糞便樣本,然後將樣本送回給醫師,若在這些檢查中發現是陽性結果的人,會被建議再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 化學法糞便潛血(gFOBT)使用一種化學物質來檢查「血紅素」,它是偵測含有任何「非特定人類特有的」血液蛋白血紅素中的一種成分。因為gFOBT也會檢查出某些食物(如紅肉、豬血糕、鴨血等)中的血紅素,所以人們在做這個檢查之前會有飲食上的限制,必須避免吃某些食物。
  • 免疫法糞便檢查(FIT)是使用「抗體」檢查〝特定人類特有的〞血紅素蛋白(5,6),做免疫法糞便檢查通常不會有飲食上的限制。
  • FIT-DNA檢查血紅素,以及某些生物標誌的DNA。DNA來自大腸和結腸內壁的細胞,這些細胞在通過大腸和直腸時脫落並聚集到糞便中。

 

隨機臨床試驗顯示,針對50至80歲的人每1至2年進行一次gFOBT檢查,能幫助減少腸直腸癌死亡的人數(7,8)。而更新的研究顯示,FIT比gFOBT能發現更多的大腸直腸癌(也就是說,這個檢查是更敏銳)(9),如果gFOBT或FIT是做為大腸直腸癌唯一的篩檢方式時,專家們則建議每一年或每兩年檢查一次(10)

一項針對罹患大腸癌平均風險,和沒有大腸症狀問題人們的研究中(11),使用FIT-DNA檢查比使用FIT檢查更敏感。然而,FIT-DNA檢查也更有可能在實際沒有異常的情況下發現異常(也就是說,它有更多的「偽陽性」結果,這可能導致做不必要的大腸鏡檢查)。專家們一般建議可以每3年進行一次FIT-DNA測試(6)

 

  • 乙狀結腸鏡檢查。在這項檢查中,使用乙狀結腸鏡以檢查腸道是否有異狀,乙狀結腸鏡是一個柔軟具有光源的管子,有一個用於觀察的鏡頭和一個切除組織的工具。這種儀器通過肛門插入直腸和乙狀結腸,同時將空氣打入腸內使其膨脹,以便讓醫師能夠更清楚地看到大腸的內壁。在乙狀結腸鏡檢查中,若發現直腸和乙狀結腸中有異常病變,可以取下異常的組織進行化驗(切片)。在做乙狀結腸鏡檢查前,必須清除直腸內的糞便,準備工作不是非常多,人們在做這項檢查時通常不需要投予麻醉鎮定。
    臨床研究顯示,進行乙狀結腸鏡檢查可以降低罹患或死於大腸癌的風險(12-16)。專家們一般建議,對於檢查結果為陰性的「一般風險」人們,每5或10年進行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10),而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的人也可以每隔幾年用FIT進行檢查。
  • 大腸鏡檢查(全大腸鏡):在這項檢查中,使用大腸鏡對結腸和整個大腸進行檢查,大腸鏡是一個柔軟且帶有光源的管子,有一個用於觀察的鏡頭和一個切除組織的工具。像較短的乙狀結腸鏡一樣,大腸鏡通過肛門插入結腸和大腸,透過打入空氣到腸內使其膨脹,因而醫師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大腸內壁。在大腸鏡檢查中,整個大腸和結腸中的任何異常生長物都可以被切除。大腸鏡檢查的準備工作需要在檢查前對整個大腸進行徹底清腸,大多數病人在此檢查過程中接受某些形式的鎮靜藥物。
    一項針對六個觀察性研究的整合分析報告指出,用大腸鏡進行篩檢可以大大降低罹患大腸癌和死亡的風險(17)。專家建議,只要檢測結果為陰性,一般風險的人「每10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就可以。
  • 「虛擬」大腸鏡檢查,也稱為電腦斷層掃描(CT)大腸攝影,是一種篩檢的方法,它使用特殊的X光設備(CT掃描器)從體外產生一連串大腸和直腸的照片,然後電腦將這些照片組合成詳細的影像,可以顯示瘜肉和其他異常情況。與標準的大腸鏡檢查一樣,在進行這項檢查之前,必須對腸內進行徹底清洗。如果在虛擬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瘜肉或其他異常生長物,通常還必須另外進行標準大腸鏡檢查以切除它們。
    由於虛擬大腸鏡檢查也會產生大腸和直腸區域以外的影像,它可能會導致無意中發現這些區域的其他問題,從而需要額外的後續處置。虛擬大腸鏡檢查也可能錯過發現「小瘜肉」(18)
  • 其他方法:還有其他幾種篩檢大腸直腸癌的檢查,但通常不推薦使用這些檢查。
    • 血液DNA檢查(液體切片)。SEPT9是一種基因改變的血液檢查,已被FDA批准提供於50歲或50歲以上,有罹患大腸直腸癌「高風險」的成年人,和具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成年人篩檢使用,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這種篩檢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的死亡人數。
      SEPT9是一種基因改變的血液檢查,已被FDA批准提供給50歲或50歲以上,有罹患大腸癌高風險,和具有大腸直癌家族病史的成年人篩檢使用
    • 雙重對比大腸攝影檢查(DCBE)。這種檢查是另一種從體外觀察大腸的方法。在DCBE中,病人進行鋇液灌腸後,拍攝一系列整個大腸和直腸的X光影像。鋇劑有助於在影像上顯出大腸和直腸的狀況,DCBE很少用於大腸癌篩檢,然而,它可能用於「不能或不適合」接受標準大腸鏡檢查的人,是一個選項。
    • 可以在醫師診間完成的單一樣本糞便潛血(single-specimen gFOBT)檢查。醫師有時在做肛門指診檢查時,「順便」採糞便樣本進行單一樣本糞便潛血檢查,作為常規體檢的一部分。然而,這種方法「沒有被證明」是篩檢大腸直腸癌的有效方法(19)

 

根據大直腸癌篩檢指引,有說明應該對哪些人進行大直腸癌篩檢嗎?

包括「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USPSTF)」(6)在內的醫療專家小組,都強烈建議進行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儘管建議的某些細節不盡相同,但大多數團體現在普遍的建議,從45歲或50歲開始,是平均有大腸直腸癌風險的人,應定期接受篩檢(6,10,20-22)

「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普遍建議篩檢應持續到75歲;對於76到85歲的人,是否篩檢會依據個人的預期壽命、健康狀況和以前的篩檢結果來做判定。

因為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或之前有大腸瘜肉記錄,或因為有發炎症性腸道疾病或某些遺傳性疾病(如林奇綜合症Lynch syndrome和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而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的人,可能被建議更早開始篩檢和/或更頻繁地接受篩檢。

 

一般人和他們的醫護人員如何決定,該使用哪種方式的大腸直腸癌篩檢?

做大腸直腸癌篩檢是很重要的,然而不同的檢查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大家應該與他們的醫師,討論哪種檢查對他們來說是最合適的。

一個人決定做哪種檢查會取決於:

  • 他的年齡、病史、家族史和一般健康狀況
  • 檢查潛在的傷害
  • 檢查所需的事前準備工作
  • 檢查時是否需要使用鎮靜藥物
  • 檢查後需要的後續追蹤照護
  • 檢查的便利性
  • 檢查的費用和是否有保險給付

 

下表總結了不同的大腸直腸癌篩檢主要特點,大家在選擇檢查時可能要考慮這些事項。

檢查 檢查前需要改變飲食和藥物嗎? 是侵入性的檢查嗎? 需要事前準備(清腸)嗎 需要服用鎮定藥物嗎? 檢查的頻率 額外考慮事項
糞便檢查
  1. 糞便潛血需要
  2. 免疫法糞便檢查(FIT)不需要
  3. 糞便DNA檢查(FIT-DNA)不需要
不是 不需要 不需要 根據檢查方式,每年至每三年 如果檢查呈陽性,可能需要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
乙狀結腸鏡檢查 需要 是的 需要 通常不需要 每5至10年一次,可能会同時加上更频繁的免疫法糞便檢查(FIT) 異常組織可以在檢查中被移除,可能會有非常小發生在腸內壁撕裂或穿孔的風險。
此檢查在美國不被廣泛地使用 (23) 。
全大腸鏡檢查 需要 是的 需要 需要 每10年 異常組織可以在檢查中被移除,可能會有發生在腸內壁撕裂或穿孔的一點小風險。
「虛擬」大腸鏡檢查 不需要 不是 需要 不需要 每5年 如果檢查結果為陽性,可能需要額外/另外進行後續的大腸鏡檢查。
沒有被廣泛地使用,保險不給付。
可以發現大腸以外的異常情況,可能需要後續治療。 會暴露到少量的輻射。

 

Q: 如果在大腸直腸癌篩檢檢查中發現異常會如何?

A: 如果在篩檢中發現異常(病變或腫瘤),可能需要在進行其他的檢查。如果還沒有做,例如大便血液檢查的話,最常進行的檢查是大腸鏡檢查。如果在乙狀結腸鏡檢查中發現異常,可能會在檢查中進行切片或瘜肉切除,並建議進行後續大腸鏡追蹤檢查。如果在標準全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異常,可能會在檢查中進行切片或瘜肉切除,以確定是否存在癌症。如果在「虛擬」大腸鏡檢查中發現異常,則病人會被轉介做標準全大腸鏡檢查。

 

Q: 有哪些是正在開發中,新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檢查?

A: 正在找尋大腸直腸癌篩檢新的方法,包括改善大腸視覺化的方法。其中一的技術是「膠囊」大腸鏡檢查(也稱為「膠囊」內視鏡檢查),讓一個人吞下一個類似藥丸的膠囊,裡面有一個微小的無線鏡頭,鏡頭能拍攝消化道內部的照片,並將其發送到佩戴在病人腰部或肩上的小型記錄器中,然後醫師在電腦上查看這些照片,以檢查疾病的徵兆。膠囊會在排便時排出體外,在進行這種檢查之前,仍然需要進行清腸。目前這種方法在美國是核准用於無法做大腸鏡檢查的病人和有下消化道出血且病人確認有大腸瘜肉時的檢查,但此檢查不能作為單一的篩檢檢查。

另一個新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方法是尋找大腸直腸中的瘜肉和腫瘤釋放到血液中的細胞(24),這些被稱為循環腫瘤細胞(CTCs)是罕見的,然而研究人員已經開發了一種超靈敏的抗體連接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查技術,以捕捉血液樣本中與大腸直腸腫瘤和腺瘤有關的大腸直腸上皮細胞(25)。在一項概念性驗證的研究中,這種基於血液的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查能夠區分病人有大腸直腸腺瘤或癌症和沒有癌症的人(26)

研究人員還發現尿液中的小分子,稱為「代謝物」,可能是大腸直腸瘜肉和腫瘤存在的信號(27,28)。在一項臨床研究中,根據「代謝物組」的尿液檢查比根據「糞便組」的檢查能更好地判別為腺瘤病人(29)

另外,「研究」人員還設法通過檢測多種生物標記的存在,來提高根據糞便篩檢對進行性腺瘤瘜肉(advanced adenomatous polyps)的敏感度,這些瘜肉是有可能會變成為大腸直腸癌。例如,檢測糞便中的三種蛋白質生物標記--血紅素、鈣衛蛋白和serpin family F member 2--「研究」結果初步顯示可提高免疫法糞便檢查(FIT)檢測晚期病變(包括大腸直腸癌)的35%,而不會降低其特異性(30)

若您想了解更多關於目前正在進行的大腸直腸癌篩檢的臨床試驗,歡迎您前往NCI (www.cancer.gov)網站中的臨床試驗資料庫查詢。

 

資料來源:“Screening Tests to Detect Colorectal Cancer and Polyp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 葉坤輝教授 協助校稿

更新日期:2021.09.24

 

 

  1. Siegel RL, Miller KD, Fuchs HE,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1.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1; 71(1):7–33.
  2. Siegel RL, Miller KD, Goding Sauer A,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0; 70(3):145–164.
  3. Kehm RD, Yang W, Tehranifar P, Terry MB. 40 years of change in age- and stage-specific cancer incidence rates in US women and men.JNCI Cancer Spectrum 2019; 3(3):pkz038.
  4. Virostko J, Capasso A, Yankeelov TE, Goodgame B. Recent trends in the age at diagno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the US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2004–2015. Cancer 2019; 125(21):3828–3835.
  5. Ansa BE, Coughlin SS, Alema-Mensah E, Smith SA. Evalua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trend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0–2014).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8; 7(2):22.
  6.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Davidson KW, Barry MJ, et al.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21; 325(19):1965–1977.
  7. Burch JA, Soares-Weiser K, St John DJB,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faecal occult blood tests used in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Journal of Medical Screening 2007; 14(3):132–137.
  8. Ouyang DL, Chen JJ, Getzenberg RH, Schoen RE. Noninvasive test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A re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5; 100(6):1393–1403.
  9. Shapiro JA, Bobo JK, Church TR, et al. A comparison of fecal immunochemical and high-sensitivity guaiac tests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 112(11):1728–1735.
  10. Qaseem A, Crandall CJ, Mustafa RA, et al.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in asymptomatic average-risk adults: A guidance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19; 171(9):643–654.
  11. Imperiale TF, Ransohoff DF, Itzkowitz SH, et al. Fecal DNA versus fecal occult blood for colorectal-cancer screening in an average-risk populatio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4; 351(26):2704–2714.
  12. Elmunzer BJ, Hayward RA, Schoenfeld PS, et al. Effect of flexible sigmoidoscopy-based screening o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PLoS Medicine 2012; 9(12):e1001352.
  13. Schoen RE, Pinsky PF, Weissfeld JL, et al. Colorectal-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ith screening flexible sigmoidoscop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25):2345–2357.
  14. Atkin WS, Edwards R, Kralj-Hans I, et al. Once-only flexible sigmoidoscopy screening in preven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10; 375(9726):1624–1633.
  15. Holme Ø, Løberg M, Kalager M, et al. Effect of flexible sigmoidoscopy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4; 312(6):606–615.
  16. Segnan N, Armaroli P, Bonelli L, et al. Once-only sigmoidoscopy in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Follow-up findings of the Italia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CORE.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11; 103(17):1310–1322.
  17. Brenner H, Stock C, Hoffmeister M. Effect of screening sigmoidoscopy and screening colonoscopy on colorectal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observational studies. BMJ 2014; 348:g2467.
  18. Pickhardt PJ. Missed lesions at CT colonography: Lessons learned. Abdominal Imaging 2013; 38(1):82–97.
  19. Collins JF, Lieberman DA, Durbin TE, Weiss DG; Veterans Affairs Cooperative Study #380 Group. Accuracy of screening for fecal occult blood on a single stool sample obtained by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A comparison with recommended sampling practi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5; 142(2):81–85.
  20. Wolf AMD, Fontham ETH, Church TR,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for average-risk adults: 2018 guideline update from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18; 68(4):250–281.
  21. Shaukat A, Kahi CJ, Burke CA,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s: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2021.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1; 116(3):458–479.
  22. Rex DK, Boland CR, Dominitz JA, et al.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from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7; 112(7):1016–1030.
  23. Zapka J, Klabunde CN, Taplin S, et al. Screening colonoscopy in the US: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12; 27(9):1150–1158.
  24. Mead R, Duku M, Bhandari P, Cree IA. Circulating tumour markers can define patients with normal colons, benign polyps, and cancer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2011; 105(2):239–245.
  25. Wu JC, Tseng PY, Tsai WS, et al. Antibody conjugated supported lipid bilayer for capturing and purification of viable tumor cells in blood for subsequent cell culture. Biomaterials 2013; 34(21):5191–5199.
  26. Tsai WS, You JF, Hung HY, et al. Novel circulating tumor cell assay for detection of colorectal adenomas and cancer.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2019; 10(10):e00088.
  27. Deng L, Fang H, Tso VK, et al.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novel urine-based metabolomic 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colonic polyps on Chinese popul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lorectal Disease 2017; 32(5):741–743.
  28. Deng L, Ismond K, Liu Z, et al. Urinary metabolomics to identify a unique biomarker panel for detecting colorectal cancer: A multicenter study. 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 Prevention 2019; 28(8):1283–1291.
  29. Wang H, Tso V, Wong C, Sadowski D, Fedorak R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highly sensitive urine-based test to identify patients with colonic adenomatous polyps.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2014; 5(3):e54.
  30. de Klaver W, Wisse PHA, van Wifferen F, et al.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multitarget fecal immunochemical test for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A diagnostic test accuracy stud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21; doi: 10.7326/M20-8270.

 

資料來源:“Screening Tests to Detect Colorectal Cancer and Polyps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 葉坤輝教授 協助校稿

更新日期:2021.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