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菸的方法


戒菸可以改善在各年齡層吸菸者他們的健康狀況

戒菸可以降低大多數因吸菸引起的有害健康問題,包括癌症、心臟病和肺部疾病。各年齡層的人戒菸後都可以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在年輕時就戒菸健康狀況的改善更多。與持續吸菸的人相比,戒菸的人10年後罹患肺癌的風險會降低30%至50%,並且他們在戒菸後的5年內罹患口腔癌或食道癌的風險也會降低一半。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吸菸對他們造成的害處更為嚴重。吸菸會增加癌症復發、新發癌症以及癌症治療產生的長期副作用風險。戒菸和停止其他不健康的行為可以改善長期健康和生活品質。

目前有研究許多不同的戒菸方法,本文內是幫助吸菸者戒菸最常用的方法:

 

心理諮商


與醫護人員有進行過短暫諮商的人比較容易戒菸。您的醫師或其他醫療保健專業人員會採取以下步驟來幫助您戒菸:

  • 在您每次看診時詢問您抽菸的習慣
  • 建議您戒菸
  • 詢問您戒菸的意願
  • 透過以下的方法幫助您有計畫性的戒菸:
    • 訂定一個戒菸開始的日期;
    • 給您自我幫助的資料;
    • 建議使用藥物治療
  • 給您後續門診追蹤計畫

 

《肺部健康研究》發現,重度吸菸者,未接受醫師諮詢、沒有參加戒菸小組,和未使用尼古丁咀嚼錠,與同樣也是重度吸菸者接受過醫師諮詢、與其他吸菸者一起參加戒菸小組以改變吸菸行為,並且使用尼古丁咀嚼錠治療比較,後者更容易戒菸,同時他們罹患肺癌、其他癌症、心臟病和呼吸道疾病的風險也較低。

吸菸的兒童癌症存活者參加同儕輔導計畫,會更有助於戒菸。在這些計畫中,給予兒童癌症存活者中有吸菸和想戒菸的人,戒菸的方法並且鼓勵他們。與自己幫助自己戒菸計畫的人數相比,更多的人是透過同儕輔導戒菸。如果您是兒童癌症存活者並且有吸菸,請與您的醫師討論關於同儕輔導計劃。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也會被用來幫助大家戒菸,藥物包括了尼古丁替代產品和非尼古丁藥物。使用任何一種藥物治療6個月後的人比使用安慰劑或沒有使用藥物的人相比,他們更容易戒菸。

尼古丁替代產品含有尼古丁,您會慢慢減少尼古丁產品的使用量,以減少攝入的尼古丁量。使用尼古丁替代產品可以幫助減輕對尼古丁的成癮依賴,它可以減輕尼古丁戒斷的副作用,如沮喪或緊張、頭腦不清晰或睡眠問題。尼古丁替代產品,單獨使用或合併使用,已被證實可以幫助人們戒菸。這類產品包括:

  • 尼古丁咀嚼錠
  • 尼古丁貼片
  • 尼古丁鼻噴劑
  • 尼古丁口腔吸入劑
  • 尼古丁口含錠

 

尼古丁替代產品可能在某些人中產生問題,特別是:

  • 懷孕或正在哺乳的女性
  • 青少年
  • 有以下任一醫療問題的人:
    • 心律問題
    • 高血壓未得到控制
    • 食道炎
    • 消化性潰瘍
    • 第一型糖尿病
    • 氣喘

 

其他不含尼古丁的藥物,但也被用來幫助戒菸,這些藥物包括:

  • Bupropion SR (也叫 Willbutrin SR)
  • Varenicline (也叫 Champix)

這些藥物可以減輕對尼古丁的依賴和戒斷症狀。

 

不過請留意,上述的藥物bupropion SR 及varenicline可能會引起精神症狀,包含:

  • 行為改變
  • 攻擊性行為
  • 焦慮
  • 神經質
  • 沮喪
  • 自殺念頭和自殺未遂

Varenicline 還可能引起心臟病。但是在大型研究的調查中,varenicline引起神經精神症狀及心臟病的機率與尼古丁貼片比較沒有顯著差異,使得臨床醫師處方較無顧忌。

在服用bupropion SR或varenicline藥物之前,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戒菸對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使用這些藥物可能會引起的危險性問題。

 

減少吸菸


當吸菸者沒有完全戒菸而是減少吸菸的數量(減少吸菸),他們仍會受益。吸菸越多得到肺癌和其他與吸菸有關的癌症其風險也更高,研究顯示減少吸菸的人他們將來停止吸菸的可能性很高。

少吸一點菸不會和完全戒菸一樣受益,如果您深深吸菸或吸每一根菸的長度更多,這會讓尼古丁吸入量更多且是對吸菸者有害的。對不打算完全戒菸的吸菸者中,尼古丁替代產品已被證實可以幫助他們減少吸煙數量,但是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

如果您想戒菸,您可以前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戒菸專線服務中心(https://www.tsh.org.tw/)或菸害防制館(https://health99.hpa.gov.tw/theme/4) 或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相關協助與資訊。

 

資料來源 “Cigarette Smoking: Health Risks and How to Quit (PDQ®)–Patient Version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 郭斐然醫師協助校稿

更新日期:202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