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沒感覺最恐怖!醫曝攝護腺癌「最毒陷阱」

2025.5.20 新聞資訊

記者 劉邠如/台北報導     2025年05月19日 13:15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驚傳罹患攝護腺癌,且已出現骨轉移,引發國際媒體與醫界廣泛關注。對此,泌尿科醫師程威銘接受《ETtoday新聞雲》專訪表示,消息曝光當天,泌尿科醫師群組一早就熱烈討論這個新聞,「大家都非常震驚」,因為在篩檢普及的美國,癌症發現已經到晚期,實屬罕見且出乎意料。程威銘說明,攝護腺癌是一種特別容易轉移到骨頭的癌症,一旦發現骨轉移,就代表已經進入晚期、屬於第四期,治癒難度相當高,大多只能透過藥物控制病情,但仍有不少患者最終因此過世。

 

相較於美國的篩檢普及率,台灣的狀況其實更加嚴峻。根據國健署最新統計,2022年(民國111年)共有9,062名男性被診斷出攝護腺癌,其中高達55%使用荷爾蒙治療,代表可能屬於晚期的患者,顯示超過一半的患者發現時已經錯過早期治療時機。攝護腺癌目前已是台灣男性發生率第三高的癌症,死亡率也排在第六位,但民眾對於這個癌症的認識仍十分有限,篩檢率偏低。程威銘指出,許多病人甚至是因為骨頭疼痛或骨折求診,才發現已罹癌晚期,實在相當可惜。

 

程威銘提醒,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這正是最大陷阱。不少民眾誤以為年紀大了小便不順或頻尿是正常老化現象,卻忽略可能潛藏癌症風險。他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應定期接受肛門指診與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血液檢測;如果家族中有攝護腺癌病史,最好從45歲就開始每年檢查。不過,他也提醒,PSA指數受許多因素影響,像是良性攝護腺肥大、性行為、騎腳踏車或便秘,都可能讓數值暫時升高,因此並非指數超標就等於罹癌,仍需透過切片確認。

 

針對確診後的治療選擇,程威銘指出,若惡性度低且指數不高,可以採取積極監控,不急著開刀或放療,避免過度治療影響生活品質。但若屬於高惡性、高指數的患者,則需積極介入治療,包括手術或放射線治療,根據經驗,早期治療的治癒率可達九成以上。不過,一旦進展到淋巴或骨骼轉移,就只能依靠荷爾蒙治療、標靶藥物或放射線來控制病情,儘管治療手段越來越多,但最終仍有可能進入緩和治療階段。

 

不少男性擔心治療影響性功能與生活品質,程威銘也坦言,無論是手術或放療,都有可能傷到控制勃起的神經或尿道括約肌,術後恐出現勃起困難或尿失禁,對生活造成困擾。他強調,醫療團隊會與病人充分討論治療風險與生活品質的平衡,並且術後可透過陰莖復健、藥物或物理治療協助改善功能。此外,對於部分惡性度較低、但希望減少副作用的患者,也可考慮「海福刀」等新興治療方式,雖然相關研究尚在累積中,但對性功能的影響相對較小,提供不同選擇。

 

程威銘最後提醒,確診攝護腺癌仍需進一步透過切片確認,現今已有結合核磁共振影像的精準切片技術,能有效提高診斷準確率,避免傳統超音波切片找不到病灶的風險。他呼籲台灣男性及早建立篩檢觀念,因為攝護腺癌是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只怕民眾不願面對、不願檢查,錯過關鍵時刻。


ↀ資料來源連結

ↀ延伸閱讀:看更多攝護腺癌資訊

               癌症危險因子介紹

               線上免費癌症相關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