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7 新聞資訊
台灣人對於肝病並不陌生,尤其是B型肝炎及C型肝炎,在台灣都有相當多的患者。肝炎患者若不積極治療,未來有可能面臨疾病惡化的情況,如肝硬化、甚至發展至肝癌。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外科部部主任李威震指出,適用肝臟移植的肝臟疾病可分成以下5類:
代謝性疾病,如威爾森氏症、膽道閉鎖症
肝硬化
B型、C型肝炎患者預期未來有肝硬化可能
猛爆性肝炎引起之急性肝衰竭
肝癌
其中,肝臟移植對於肝癌治療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選項。李威震主任指出:「肝臟移植固然是肝癌患者獲得重生的一個機會,但是很可惜,有些患者因為對於相關資訊不熟悉,或是就醫醫院沒有這樣的條件,白白失去這個治療選項。」
肝癌是台灣癌症死亡人數第二位,每年國人有近萬人因肝癌死亡,如此高的死亡人數正反映出肝癌治療的困難。肝癌治療可以分成「根除性」治療,包括手術切除、肝臟移植、電燒等,以及「緩解性」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等,醫生會根據患者疾病發展及身體情況,綜合考量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武器」。
李威震主任表示,若是肝硬化導致肝癌的患者,最佳的治療方式應該是接受肝臟移植。李主任進一步說明:「要戰勝肝癌,關鍵在於需要克服高達70%的五年復發率,根據統計,接受肝臟移植的患者,預後普遍都相當不錯,五年到十年的存活率都有相當好的數字。」
什麼樣的肝癌患者適合以移植來治療呢?1996年,義大利米蘭國家癌症中心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中的報告指出:只要肝癌患者為單一腫瘤並小於5公分,或多發性腫瘤數在3顆以下、且腫瘤最大不超過3公分,可以肝臟移植治療,持續追蹤患者後發現,患者四年存活率為75%、無復發的存活率達83%,這被世界醫學中心公認為「米蘭準則(Milan Criteria)」。
李威震主任指出,目前米蘭準則在台灣適用於大愛肝臟,若想要進行活肝移植,需符合「舊金山加大原則」,也就是單顆肝癌腫瘤小於 6.5 公分,或最多 3 顆腫瘤時,最大者直徑不大於 4.5 公分,或 3 顆腫瘤直徑總合不大於 8 公分的患者,且沒有血管侵犯或遠端轉移的情形,即可接受活肝移植治療。
「目前健保給付符合米蘭準則或舊金山加大原則的肝癌患者,肝臟移植應該要被列為肝癌治療的一個選項,讓患者有機會透過移植改善預後跟未來生活。」李威震主任呼籲。
「重生」之後別忘了吃藥!控制排斥並對抗復發
進行肝臟移植後的患者,馬上會面臨一項重要的課題:如何保護「重生」的身體。為了確保外來器官可以在身上正常運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預防排斥發生,以免身上的免疫系統把救命的外來器官毀了。
移植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與正確用藥對移植器官的存活有重要的影響,需要靠移植團隊及病人一起分工合作達成。「臨床上我們會看到一些患者,害怕副作用不願意好好吃藥配合。」李威震主任指出醫生最頭痛的術後照護問題。隨著藥物發展不斷進步,近期的抗排斥藥物副作用不太明顯,回診時醫生也會依照患者狀況調整免疫抑制劑的劑量。
李威震主任指出規律服藥是避免肝癌復發的一大關鍵!「有研究指出,免疫抑制劑服用順從度與降低肝癌復發有相關性。」李威震主任表示,對抗超高復發率的肝癌,應遵從醫囑好好服藥守護自身健康,且未來是有機會減少藥量的。
講到肝臟移植技術,一定會提到李威震主任帶領林口長庚移植團隊,在台灣創了多個「第一」的紀錄。團隊於2003年開創台灣首例,將單個肝臟移植給兩位成人;2006年又克服障礙,完成首例不同血型的活體肝臟移植案例。長庚肝臟暨器官移植團隊在李主任的帶領下,累積了多年案例,整合肝臟切除、肝臟移植、腹內臟器移植及非外科治療方式,讓國內肝臟腫瘤、肝臟衰竭及其他腹內臟器衰竭患者,能夠擁有重生的機會。
李威震主任表示:「器官移植想要成功,團隊的組成非常重要!」器官移植是一項大工程,術前的準備相當繁複,需要跨團隊的人員針對個案開會討論,並配合個管師、社工等與家屬溝通;手術期間同時掌握捐贈者以及患者的進度並監測生命狀態,一般醫師進行移植手術的時間約8-22小時,技術純熟的團隊,平均也要約10小時;術後更是需要跨團隊的支持與照護,讓患者能有最好的照護品質。
台灣首例! 懷孕3個月肝移植 平安產下健康寶寶
李威震主任回憶,近幾年來最印象深刻的案例,要屬於一件台灣孕婦的換肝手術,此為台灣首例孕期換肝案例。根據國內外文獻,孕期中接受肝臟移植手術,全世界至目前為止共有5例,其中更只有2例順利完成生產。
ↀ資料來源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