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安寧療護35年 台灣經驗為亞洲典範

2025.8.28 新聞資訊 落實生命最後階段實踐「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具體行動

【林宜瑩採訪報導】面臨人口高齡化,台灣在2000年就通過《安寧緩和醫療條例》,2019年更進一步施行《病人自主權利法》,允許病患在絕症、不可逆昏迷、永久植物人狀態、嚴重失智或難以忍受的痛苦等情況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表達選擇權;韓國媒體甚至稱讚台灣安寧療護相當完善,已成亞洲各國典範。

而比法令更早的是,馬偕紀念醫院淡水分院1990年便設置全國安寧病房,是年12月成立「安寧照顧基金會」;身為該計畫主持人及病房主任的賴允亮醫師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父」。而方俊凱醫師則創立「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將心理腫瘤醫學引入癌症與安寧照護,並引進日本病情告知溝通技巧模式「SHARE Model」,協助患者進行ACP,幫助病人與家屬面對焦慮、恐懼與孤立感,提升生命最後一程的尊嚴與平靜。

方俊凱表示,經由《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推動,病人與親屬可與醫院諮商團隊(含醫師、護理師、社工師等)進行溝通,討論未來特定臨床狀況下的照護方式,在諮商完成並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後,將文件核章並上傳至衛福部雲端資料庫,最後由醫院協助註記健保卡,以落實生命最後階段實踐「我的人生我做主」的具體行動。

近日,韓國社會熱議「尊嚴死」。根據韓國《東亞日報》報導,韓國雖已允許在臨終前放棄維生醫療,但僅限於「瀕死階段」,制度範圍仍顯有限,並直指台灣相關法律的確立,讓台灣安寧療護在近35年間發展成熟,2021年經國際評比中躍居全球第六、亞洲第一。舉例來說,目前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病房中,約有一半患者並非癌症病人,而是其他疾病的末期患者。

方俊凱說:「有句話說,人的一生,只有呼吸停止,棺材闔上時,才算真正結束。」而臨終關懷就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給予支持。因此他呼籲,社會各界能攜手持續推動,讓心理腫瘤醫學全面融入照護,讓「尊嚴善終」不僅是選項,而是確實可行的道路。

資料來源:台灣教會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