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年輕型乳癌易復發死亡率高?醫師籲遠離風險因子多運動

2020.10.14 新聞資訊 年輕型乳癌

檢視相片
擁抱希望不嫌晚乳癌復發停聽看

郭家和/採訪報導

50歲前年輕型乳癌不易覺察 惡性度及死亡率較高

1萬4千多人,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而每年新增超過三成的乳癌為低於50歲的「年輕型乳癌」,這類患者身處家庭及社會中堅份子,面臨癌症帶來的巨大轉變,以及腫瘤復發或轉移之風險,醫師提醒,女性除了應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體態與生活作息,即便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只要盡可能及早確診並接受妥善治療,皆有助疾病控制與維持生活品質。
根據癌症登記資料統計,台灣每年乳癌新增個案約1萬4千多人,是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而每年新增超過三成的乳癌為低於50歲的「年輕型乳癌」,這類患者身處家庭及社會中堅份子,面臨癌症帶來的巨大轉變,以及腫瘤復發或轉移之風險,醫師提醒,女性除了應定期接受篩檢,保持良好體態與生活作息,即便晚期復發或轉移性乳癌,只要盡可能及早確診並接受妥善治療,皆有助疾病控制與維持生活品質。

7%,且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此外,年輕型乳癌雖有約70%為荷爾蒙受體陽性,但因腫瘤分裂指數(K67)偏高,在疾病亞型上被歸類為管腔B1型乳癌。曾令民指出,目前管腔B1型的乳癌治療成績較差,也是年輕型乳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指出,年輕型乳癌發生數持續上升,佔所有乳癌三成以上,多數為停經前狀態。年輕女性可能因為工作、生活忙碌,或不自覺身體症狀異常,導致部份年輕型乳癌不易早期覺察,初診斷即為晚期的比例約近7%,且腫瘤較大、惡性度高。此外,年輕型乳癌雖有約70%為荷爾蒙受體陽性,但因腫瘤分裂指數(K67)偏高,在疾病亞型上被歸類為管腔B1型乳癌。曾令民指出,目前管腔B1型的乳癌治療成績較差,也是年輕型乳癌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各項治療進展突飛猛進 乳癌復發轉移也能良好存活

HER2陰性的轉移性乳癌為例,已有多項臨床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可達2730個月的疾病無惡化,與傳統治療相比,整體存活、疾病無惡化的時間皆有延長效益。
乳癌治療後復發轉移,是病人最不樂見的情況。曾令民指出,過去乳癌復發轉移存活率不佳的狀況,近年隨著各項研究突飛猛進,不同期別與亞型的乳癌治療都有相當大的進展。包括化學治療、抗荷爾蒙治療、卵巢抑制標把治療、基因檢測與免疫療法,可依據病人狀況擬定個人化方針。以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的轉移性乳癌為例,已有多項臨床研究發現,使用荷爾蒙治療搭配CDK4/6抑制劑,可達27至30個月的疾病無惡化,與傳統治療相比,整體存活、疾病無惡化的時間皆有延長效益。

HER2的藥物進展為主,現今包括PARP抑制劑、小分子抑制劑相關研究,都在如火如荼展開中,且不少臨床試驗取得正面結果。至於免疫治療已用於三陰性乳癌,約有4成三陰性乳癌患者可得到治療好處。曾令民強調,晚期復發和轉移性乳癌患者只要正確面對疾病,乳癌有機會變成可穩定控制的慢性病,不但能延長存活期與生活品質,年輕患者也能維持生活與工作能力。
此外,標靶治療過去以抗HER2的藥物進展為主,現今包括PARP抑制劑、小分子抑制劑相關研究,都在如火如荼展開中,且不少臨床試驗取得正面結果。至於免疫治療已用於三陰性乳癌,約有4成三陰性乳癌患者可得到治療好處。曾令民強調,晚期復發和轉移性乳癌患者只要正確面對疾病,乳癌有機會變成可穩定控制的慢性病,不但能延長存活期與生活品質,年輕患者也能維持生活與工作能力。

遠離乳癌風險因子 女性應運動及控制體重

6至7%的乳癌個案,初診斷時已為晚期。面對乳癌風險,女性除應注意風險因子,如家族病史、基因突變、曾診斷相關疾病等,也要遠離不良生活習慣,大型研究證明菸酒會增加乳癌風險。曾令民強調,運動對乳癌預防更是重要,一項長達17年的研究發現,每周7天皆運動1小時的女性,相較每周只運動3小時者,罹患乳癌風險下降14%。至於已經確診乳癌的女性,更要注意體重和自身BMIBMI屬於肥胖的乳癌病人,復發及死亡風險增加3成以上。醫師提醒,積極治療及良好生活作息,都是面對乳癌的重要法則。曾令民表示,國內每年有6至7%的乳癌個案,初診斷時已為晚期。面對乳癌風險,女性除應注意風險因子,如家族病史、基因突變、曾診斷相關疾病等,也要遠離不良生活習慣,大型研究證明菸酒會增加乳癌風險。曾令民強調,運動對乳癌預防更是重要,一項長達17年的研究發現,每周7天皆運動1小時的女性,相較每周只運動3小時者,罹患乳癌風險下降14%。至於已經確診乳癌的女性,更要注意體重和自身BMI,BMI屬於肥胖的乳癌病人,復發及死亡風險增加3成以上。醫師提醒,積極治療及良好生活作息,都是面對乳癌的重要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