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一、「安寧療護」一詞的前身是「安寧照顧」,之所以會有文字的更動是因為我國衛生署有鑑於一般民眾對安寧照顧已將積極治療排除在外的誤解,因此於民國 84年5月將前述名稱改為安寧療護,表示醫療與護理並重,也就是說緩解症狀的醫療措施並未被排除於癌末病患的照顧之外,另外也含有積極與正向照護之意。

 

二、安寧療護(Hospice)起源於臨終照護運動,而臨終照護運動最初則起源自第四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當時的基督徒為疲累的旅行者設立招待所。這樣的風氣後來傳到羅馬帝國後,即被賦予拉丁名稱

 

三、安寧療護(Hospice),含有Hospitality(好客、款待)與Welcome(歡迎)之意,也就是仁慈、親切地招待陌生人,這種概念就是Hospice的原意。 近代的安寧療護模式大多取法自英國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院(St.Christopher′s Hospice)。此係桑德斯女士(Dame Cicely Saunders)於1968年所創的世界第一所現代安寧療護機構。她原來的職業是一名護士,後來因為嚴重的背痛而無法再工作,因此她轉任社工人員,繼續照顧病人。1945年她受洗成為基督徒。1947年她照顧一位年輕的癌末病患大衛.塔斯馬,他受到癌末疼痛的折磨,但當時的醫療體系卻無能為力。1948 年大衛去逝,將他的遺產500英鎊捐給桑德斯女士。桑德斯女士為了能更有效地幫助癌末病患,於33歲之齡進入醫學院就讀,於40歲時正式成為醫師。桑德斯女士就在她完備的護理、社工與醫師的背景下發展出她【全人照護】的理念,為人性化的醫療立下指標,例如她開創了對癌末病患持續性地「定時給予止痛藥」的觀念而廢棄了以往「需要時再給止痛藥的錯誤作法。1963年她開始建築醫院,1968年醫院落成,取名Hospice(接待收容旅人之處)。

目前全世界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設立Hospice,台灣則是第18個設立安寧療護機構的國家。民國79年2月,馬階醫院成立台灣第一個安寧病房;同年 12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馬階醫院共同創立財團法人安寧照顧基金會。目前台灣大約有近30家的醫療院所設有安寧病房,提供安寧療護的服務。